设为首页 | 添加到收藏夹
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饮食文化 > 饮食杂谈 > 正文
传统饮食文化负效应透视
2009年06月24日 来源:王志成 浏览:  

  

    作为“饮食文化”之一的烹调技艺,在中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,无疑它是对人类饮食文明的一大贡献。但是,作为一种文化现象,须深究潜藏于其中的文化底蕴,寻找它对中国人人格形成的影响。影响有正、负两方面,今天在这里探讨一下它的负效应,目的在于扬长避短,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。

“吃”的生命意向

  “吃”是个永恒的主题,尤其是中国人,对此似乎更有一种偏爱。在中国,“饮食文化”已导致了一种“身体化”存在的生命意向。

  中国人对“吃”的考究是出了名的,除了京、川、苏、粤等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之外,还有数不胜数的民间风味小吃。中国的烹调术是至精完美的,它讲究“色、香、味、形、器”一应俱全。“吃”不仅是维持生命的需要,而且“吃”本身还是一种“艺术”,具有审美情趣,是一种人生享受。这与西方某些人的饮食观大相径庭,他们倾向于把“吃”视为机器加燃料,以便更好地运转从而实现自我的理想,这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。“吃”在这里更多地表现为维持肉体存在,以便使灵魂“自由”。

  中国某些人把“吃”往往视为一种人生目的,“吃”不再是一种“手段”,而变成“目的”。“千里做官,为的吃穿”,“民以食为天”,只要天下的老百姓有一口饭吃,就绝不会为“民权”等观念化的东西造反。所以,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不存在“人格”之类的概念。传统文化中这种对饮食生活的特殊嗜好,有把人的生命意向导向“身体化”的作用。而在中国人看来,人生的目的无非是个“养”字,即养自己、养双亲、养老婆、养孩子,即使达到了超越个体存在的最高境界,“大同”社会,也无非是普天之下皆有所养。这种“养”也不过是“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,常使无知无欲。”(《老子》第三章)人生的理想无非是“可以保身,可以全生,可以养亲,可以延年。”(《养生主篇》)

  传统文化中这种追求“身体化”存在的人格态度,在中国儒学、道学和宗教中也有反映。儒学是“入世”的,讲求秩序、“中庸”,顺应环境以保存自己。道家是“出世”的,强调“保身养生”、“清静无为”和长生不老。无论是“入世”、“出世”的,讲求秩序、“中庸”,顺应环境以保存自己,无非也是一种“全身术”,而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。宗教中也有这种人格的反映,中国人求神拜佛无非是消灾灭祸、发财致富、延年益寿之类,而绝不是西方基督教中那种赎原罪以求灵魂自由的意义。现时生活中的武术热、气功热,究其实也是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样一种人格态度。

“吃”的功利化价值

  传统的饮食文化也导致了中国人一种“功利化”的价值判断。在人际交往中,“吃”是极为重要的,一般人打招呼的方式也是“吃了没有”,于是便有了“酒肉朋友”、“米面夫妻”、“酒里乾坤大,壶中日月长”之说。朋友在一起就得设法“撮”一顿,这既是一种友谊的需要,也是一种增加彼此了解的途径。在中国,无论是红白喜事,还是拜祖宗、祭鬼神、商业酬酢、官场往来,高兴时、悲痛时就要大吃一通。若不吃,则带一副“寒酸”相,就会被排除在小团体之外。

  “中国人最会吃”,这是对我们的赞颂;吃出水平,吃出风度,吃得气派,吃出了灿烂的文化。山猫和水蛇烧出“龙盘虎踞”,脚鱼和锦鸡烩出“霸王别姬”,红枣和猪蹄煨出了“梅开二度”,冬笋和薄荷炸出“天女散花”,让五洲瞠目,令欧美惊呼。

风味独特的“虐吃”

  中国人不但把“吃”当成一种问候,一种礼遇,一种艺术,一种文化,甚至还是一种残忍。兵荒马乱年代“绿林好汉”的炒人心、煎人肝这里不谈,和平之时又是一种残忍:在“什么都吃”的广东餐馆门口,大都有一排排的铁笼,扭曲成团的蛇,蜷屈发抖的果子狸,毛发紧张的箭猪,喵喵凄叫的山猫,以及穿山甲、珍珠鸡等(大多是国家一、二级保护动物),应有尽有。

  有些“虐吃”还相当出奇,以“猴脑”为例,他们是怎么吃的呢?把一只活猴用铁链牵到筵庭,固定在一张类似木枷的桌子上,当场砸开活猴的头颅,“美食家”们用汤匙舀吃热脑浆,猴子在桌下惨叫。如此情景,令常人不寒而栗。像这种残忍的“吃”法还有“红烧活鱼”、“活鹅掌”、“火甲鱼”、“驴香阁”等等。

  虐吃古已有之,隋炀帝时,修筑运河的总监工,将军麻叔谋爱吃“双脚羊”。所谓“双脚羊”,就是活生生的孩子。当时运河两岸人家经常丢失小孩,后来方知为专门干此营生者所窃,高价卖给了麻将军。时至今日,运河一带如果谁家的孩子哭闹,大人吓唬说:“麻虎来了”,源出于此。

  这种残酷的吃法,大多是巨富豪绅吃腻山珍海味,便异想天开地吃一些不寻常的东西。

“吃”的口腔文化

  传统文化中有一种“口腔化”的现象,这在汉语文字中俯拾即是:啃、嚼、咬、吮、叮、啜、品、咂、嘶、噬、咽、喝、喂、吸、嗜、吞……真是每口一个招式。除华夏民族,谁能创造出如此多姿多彩的吃文字?中国人对入口之学的精微研究,可写出一部文明史。

  中国人于“吃”赋予了许多文化内容,其内涵远远超过了充饥饱腹的实际内容。“吃”字在中国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:下棋——吃掉你一个马,打仗——吃掉敌人一个师,情场失意——吃醋,被人占了便宜——吃亏,感觉意外——吃惊,坐牢——吃罪,斗殴——吃我一刀,学文件——吃透精神,总结教训——吃一堑长一智,社交能力强——吃得开,热点岗位——吃香,不肯就范于人——不吃那一套……更有文人墨客把吃写进诗词歌赋,如周紫芝《洞仙歌》词:“纵留得梨花做寒衣,怎吃他朝来这般风雨。”

结束语

  有人说:“对吃唱什么样的赞歌都可以。”不!吃有高尚的吃,卑鄙的吃;清廉的吃,腐败的吃;文明的吃,野蛮的吃;干净的吃,污浊的吃;新生的吃,死亡的吃……秦始皇寻找灵芝是吃,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吃;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吃,高力士山珍海味暴殄天物是吃;红军煮皮带草根是吃,阎锡山猎熊求掌是吃;焦裕禄白水咽馍是吃,某“大款”三千元一席是吃,某灾区市长用救灾款“打牙祭”还是吃……

  “吃”——不但是满足感官需要的生物行为,而且也可从中衡量出一个人的地位、身分、人格,甚至信仰和原则。

[编辑:IDRI]

推广信息
“深圳饮食网”版权相关声明:
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、出版社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。联系方式:idri@szeat.net
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、名益权等问题,请尽快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。联系方式:service@szeat.net
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、明显的标识,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“深圳饮食网”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深圳饮食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,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     广告联系:0755-83268082 邮件:service@szeat.net
主办单位 | 深圳市美食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| 深圳市饮食服务行业协会 协办单位 | 深圳市巨邦企业总公司
联络函 | 联系方式 | 公司介绍 | 法律声明 | 资质证书 | 服务条款 | 隐私声明 |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
深圳市美食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粤ICP备11065566号